建築介紹
- 建 築 沿 革
康熙五十六年(1717)福建湧泉寺明海禪師及業戶鄭時敏,於螺陽搭建草廟福興宮安奉湄洲聖母神像。
雍正元年(1723)西螺舖商、民人倡議興建福興宮而為螺陽首廟。
乾隆卅五年(1770) 太平媽指示遷建廟宇,經西螺街總理、紳董與舖戶共同決議,將街東舊廟拆除,於街肚(今址)起造新廟,首事贈「莫不尊親」匾於福興宮。
嘉慶五年至十八年(1800-1813) 福興宮重修,西螺街紳董決定重修殿宇,建築規模擴大為兩進兩廊共十六間的格局,形成前殿祀聖母,後殿奉觀音的格局,廟宇香火興旺,受官民奉敬。
同治八年至十三年(1869-1874),福興宮因地震損毀,五品銜布政司理問廖振元及五品職員廖輝煌於同治八年(1869) 農曆8月主持福興宮重修,觀音亭因廟殿毀損,地方紳董決定將神像遷入福興宮奉祀,形成兩廟合一的型態。同治十三年(1874)農曆12月福興宮重修完竣,耗資是西螺各廟之最,殿宇規模冠蓋螺陽,更是西螺地區唯一有清代龍柱及石獅的廟宇。
『 位於三川門左右兩側裙堵麒麟石雕,為明治四十一年重修時的石雕作品並將其保留,麒麟的體態生動展現當時石雕技藝的水平 』
『 明治四十二年(1909)完竣福興宮 』
『 明治四十二年(1909)完竣福興宮 』
明治四十一年(1908)福興宮後殿觀音亭年久失修,仕紳廖本源、廖一枝及李品三等聯名向臺灣總督府稟請重修,當時西螺保五十三庄居民踴躍捐款,捐修工程於翌年明治四十二年(1909)完竣。
『 為當時設計師設計的建築藍圖,結合現代建築,展現中國傳統建築樣式 』
民國四十二年(1953)西螺大橋通車後,西螺大橋成為當時遠東第一長橋,是台灣著名的地標。當時的福興宮從日治明治四十二年(1909)完工後逾五十年廟宇建築未徹底整修,外觀老舊。西螺各界倡議拆除福興宮舊廟,當時雲林縣縣長林金生主持重修會議時倡議,福興宮建築能與西螺大橋觀光連結,成為西螺重要觀光景點,獲得西螺各界的認同。因此聘請專人設計,當時現代建築發展在台灣已逐漸成熟,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掀起中國傳統樣式建築復興,屬於中國固有形式的大屋頂-攢尖式(如同寶塔屋頂上方的結構,北方建築代表的有北京天壇),如同寶頂建築結合現代建築的架構(經典案例如高雄台灣銀行-民國38年完工、台北中正紀念堂-民國69年落成),展現當時建築趨勢。福興宮聘請到陳永全建築師事務所的葉新竹建築師設計,搭上當時中國傳統樣式建築潮流,使得福興宮建築具有突破傳統廟宇建築樣式,延續中國古典建築的美學,而且在戰後也強調實踐民族意識的理想。
『 1970年代重修後第一代廟貌,三川殿上屋頂以中國傳統建築攢尖頂設計 』
『 此為重修第二代廟貌,三川殿屋頂與左右兩側鐘鼓樓,已改為閩南式屋脊及裝飾,而三川門上方屋簷則為北方式建築屋簷樣式 』
『 為當時設計師設計的建築藍圖,結合現代建築,展現中國傳統建築樣式 』
民國四十二年(1953)西螺大橋通車後,西螺大橋成為當時遠東第一長橋,是台灣著名的地標。當時的福興宮從日治明治四十二年(1909)完工後逾五十年廟宇建築未徹底整修,外觀老舊。西螺各界倡議拆除福興宮舊廟,當時雲林縣縣長林金生主持重修會議時倡議,福興宮建築能與西螺大橋觀光連結,成為西螺重要觀光景點,獲得西螺各界的認同。因此聘請專人設計,當時現代建築發展在台灣已逐漸成熟,國民政府來台之後,掀起中國傳統樣式建築復興,屬於中國固有形式的大屋頂-攢尖式(如同寶塔屋頂上方的結構,北方建築代表的有北京天壇),如同寶頂建築結合現代建築的架構(經典案例如高雄台灣銀行-民國38年完工、台北中正紀念堂-民國69年落成),展現當時建築趨勢。福興宮聘請到陳永全建築師事務所的葉新竹建築師設計,搭上當時中國傳統樣式建築潮流,使得福興宮建築具有突破傳統廟宇建築樣式,延續中國古典建築的美學,而且在戰後也強調實踐民族意識的理想。
『 1970年代重修後第一代廟貌,三川殿上屋頂以中國傳統建築攢尖頂設計 』
『 此為重修第二代廟貌,三川殿屋頂與左右兩側鐘鼓樓,已改為閩南式屋脊及裝飾,而三川門上方屋簷則為北方式建築屋簷樣式 』
民國五十年成立「福興宮修建委員會」迄至七十一年(1961-1982)修建期間,皆由委員會主持修建事務。於五十年十一月廿七日由雲林縣縣長林金生主持動土儀式,正式拆除舊廟。1970年代依照建築設計師設計的建築輪廓逐漸成形,但有趣的是在後續修建過程為何原因?卻沒有依照原本設計藍圖進行,而是將原有攢尖頂樣式修改為閩南傳統建築的屋頂,並以剪黏與交趾作為裝飾,成為如今所見的廟貌外觀,正殿與後殿的屋頂則改由北方式建築。
『 民國五十年之後重修,所保留下來的三川殿立面石雕底稿(局部),此底稿由人間國寶-傳統建築彩繪重要保存人陳壽彝藝師所設計 』
『 放在左右出入口兩側的門枕石,以青斗石雕刻而成,保留清同治年間重修廟宇時的門枕,可以展現當時石雕工藝的精緻 』
『 三川殿中門為秦叔寶、尉遲恭門神彩繪。左邊(龍門)為太監,手持加冠晉祿。右邊(虎門)為宮娥,手持香花茶果。廟內三川殿彩繪由西螺中元彩繪許報錄所承攬製作 』
『 放在左右出入口兩側的門枕石,以青斗石雕刻而成,保留清同治年間重修廟宇時的門枕,可以展現當時石雕工藝的精緻 』
『 三川殿中門為秦叔寶、尉遲恭門神彩繪。左邊(龍門)為太監,手持加冠晉祿。右邊(虎門)為宮娥,手持香花茶果。廟內三川殿彩繪由西螺中元彩繪許報錄所承攬製作 』
『 天井左右兩側磁磚彩繪,為北投力固企業所製作的彩繪磁磚。1970年代開始彩繪磁磚多運用在寺廟裝飾上,搭配彩繪藝師的作品成為當時寺廟裝飾的主要材料。此兩幅磁磚彩繪在當時重修時由力固企業所承製敬獻的作品 』
民國六十七年(1978)由張春發接辦修建主事,經與工作委員們的努力之下,終於在民國七十一年(1982)全部修築完竣。重修期間福興宮廣邀名師參與,聘請薪傳獎大木匠師陳專琳打造神龕。三川殿採用石材雕刻作為裝飾,當時石雕匠師多與知名畫師合作,由畫師提供畫稿設計,確認設計內容畫師直接在石材上打稿,再由石雕匠師施作。因此可以從修建期間民國六十六年(1977)保留的修建文件證實,人間國寶彩繪大師陳壽彝設計的石雕畫圖稿,石雕藝師蔣文峰帶領王泗寶、李明雄、王炳煌、蘇明清、蔣峰雄、李金火、李金木、陳清帆等,用觀音山石加內枝外葉的高浮雕技法施作,留下了今日福興宮三川殿精彩的石牌樓立面。
『 正殿神龕由陳專琳藝師設計製作,目前福興宮還保留當時陳專琳神龕設計手稿圖紙,可見當時修建設計的用心 』
『 神龕左右兩側的浮雕柱子,可以清楚看到以24孝為題材的木雕作品,左右兩側共選用各10個題材作為雕刻主題 』
陳專琳(1909-2002)生於桃園,父親陳圳為雕刻師傅。因為幼時不易養育,陳專琳被父母改名為「陳煌」,後來同行都尊稱他為「煌司」。
『 左圖為陳壽彝大師當時為三川殿繪製立面石雕作品的手稿。右圖為現今三川殿中門右側身堵的石雕作品。在複印機還沒普及的時候,石雕設計稿由擅於彩繪的藝師負責勾勒設計。確定之後由畫師親自在石材上繪製雕刻線稿,再由石雕藝師依照呈現方式及手法,將平面圖以立體方式呈現 』
『 三川殿左側入口與右側出口的題材,多以龍門進虎門出的龍、虎主題為主。此圖為龍門左側牆上身堵的「降龍羅漢」作品。石雕工藝師以「內枝外葉」的石雕技法,將龍與羅漢間互動微妙微肖的表現出來 』
『 位於三川殿中門左右兩旁身堵的石雕,以「雙龍戲珠」、「牡丹鳳凰」兩個題材表現。當時石雕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加上現代化機具,在內枝外葉的技法上,更容易呈現內外主題景深的細節。從背後還可以看出當時現在機具鑿洞的方式。此圖的主題由陳壽彝藝師繪製題材內容,以及石材雕刻線稿,再由蔣文峰石雕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 』
臺灣廟宇石雕以來自中國福建惠安崇武峰前村的蔣氏石匠一族最具代表性,他們的石雕作品遍布臺灣各地,對臺灣廟宇石雕的影響也最深遠。 其中福興宮戰後重建期間承作石雕的蔣文峰,便是來自福建惠安崇武的石匠世家。其父蔣九(蔣阿九,也叫蔣九仔,生卒年1899-1973),約在大正十三年(1924)來臺,投入桃園八德三元宮石雕工程。昭和六-七年(1931-1932)蔣九隨父親蔣匏承包麥寮拱範宮重建石雕工程,在麥寮拱範宮結識陳應彬的班底林火寅、陳專琳、廖石城等匠師,由他們居中牽線,蔣九在昭和八年(1933)前往頂泰山巖承作前殿石雕,昭和十一年(1936)後定居於雲林土庫,開設「惠安石店」。蔣九長子蔣文峰婚後到西螺開設「西螺惠安石舖」(現址位於西螺鎮延平路386號),目前由長孫蔣國振主持,民國五十八年(1969)北港朝天宮廟埕入口處有新萬仁(綠油精)藥廠所敬獻的石獅一對,即是由蔣九、蔣文峰、蔣國振祖孫三人共同施作,落款「西螺惠安石舖蔣文峰督造」。
民國六十七年(1978)由張春發接辦修建主事,經與工作委員們的努力之下,終於在民國七十一年(1982)全部修築完竣。重修期間福興宮廣邀名師參與,聘請薪傳獎大木匠師陳專琳打造神龕。三川殿採用石材雕刻作為裝飾,當時石雕匠師多與知名畫師合作,由畫師提供畫稿設計,確認設計內容畫師直接在石材上打稿,再由石雕匠師施作。因此可以從修建期間民國六十六年(1977)保留的修建文件證實,人間國寶彩繪大師陳壽彝設計的石雕畫圖稿,石雕藝師蔣文峰帶領王泗寶、李明雄、王炳煌、蘇明清、蔣峰雄、李金火、李金木、陳清帆等,用觀音山石加內枝外葉的高浮雕技法施作,留下了今日福興宮三川殿精彩的石牌樓立面。
民國一百零九年(2020),福興宮自民國五十年(1961)開始重修迄今也逾六十年了,經過董監事會決議並請示西螺媽祖太平媽聖示,著手進行廟宇修護整建工程進而改善祭祀空間。董事長楊文鐘及全體董監事共同討論及共識,對於此次修護整建工程在意義上,能夠為西螺與雲林地方展現當地的當代傳統建築特色與工藝。尤其西螺為雲林的門戶,踏進雲林大家直接想到就是西螺,因此更須要呈現屬於在地的傳統藝術與文化。所以規劃在後續修護整建的過程中,邀請雲林在地或全國知名的,在傳統建築中頂尖的工藝師一起參與,冀望能為西螺乃至於雲林留下當代的傳統藝術瑰寶。
在傳統彩繪部分,聘請文化部指定的「重要傳統工藝傳統建築彩繪保存者」-洪平順藝師,擔任後殿裝飾藝術統籌及彩繪修護工程主持人。木作鑿花雕刻則是聘請雲林縣登錄鑿花技術保存者-張旭輝藝師,擔任正殿神桌、後殿十八羅漢神龕神桌等製作。對聯題字部分,榮幸邀請到「雲林縣國寶級書法大師-陳岳山」、「文化部指定保存技術鑿花技術保存者、重要傳統工藝傳統木雕保存者-李秉圭」、「中國書法學會理事鹿港著名書法名師-吳肇勳」等大師留下丹青墨寶,呼應西螺百年文風。透過傳統工藝名師與書法藝術大師等作品的襯托與累積,冀望此次修護整建工程能更具完備。
- 建築特色 ─ 匯集國家薪傳獎大師的作品
西螺福興宮雖於民國七十一年(1982)重建成目前的建築樣貌,然而在廟方董監事用心的保留或採取適當措施下,使得福興宮保有國家薪傳獎大師的藝術精品與文化傳承。
1、薪傳獎大木匠師陳專琳
『 正殿神龕由陳專琳藝師設計製作,目前福興宮還保留當時陳專琳神龕設計手稿圖紙,可見當時修建設計的用心 』
『 神龕左右兩側的浮雕柱子,可以清楚看到以24孝為題材的木雕作品,左右兩側共選用各10個題材作為雕刻主題 』
陳專琳(1909-2002)生於桃園,父親陳圳為雕刻師傅。因為幼時不易養育,陳專琳被父母改名為「陳煌」,後來同行都尊稱他為「煌司」。
陳專琳在 16 歲時原欲拜大木名匠陳應彬(為台灣傳統建築發展重要且著名大木作匠師,為漳州派建築翹楚,代表作有北港朝天宮、朴子配天宮、台北大龍峒保安宮、關子嶺大仙寺)為師,但由於陳應彬曾收陳圳(陳專琳之父)為徒,所以為免輩份混淆,改由次子陳已元收陳專琳為徒。當時,陳已元正在木柵主持指南宮修廟工程。陳專琳便留在廟內,追隨師父陳已元學習大木技藝。陳專琳的師父-陳己元,是陳應彬的次子兼徒弟,長年跟隨父親輾轉於台灣各地修建廟宇,頗得父親之真傳,作品風格直追乃父。 陳已元的作品豐碩飽滿,尤其擅用螭虎拱,展現漳派匠師的拿手傑作。陳專琳雖未直接受教於陳應彬,但是因為承接工程時,是整個陳氏匠師的成員一起工作,所以陳專琳所經 歷的環境及學習的來源是非常純正而傳統的。
陳專琳大約在20歲左右時才「出師」,不過他還沒有學習到大木匠師的所有技藝,所以仍然繼續跟著匠師成員工作。21歲左右,陳專琳開始利用工作以外的閒暇時間,自己學習繪圖;到了25歲時,師兄廖石成將落篙的技藝傳授給他。這樣邊工作邊學習,到了28歲,做台南土城鹿耳門聖母廟時,才有了第一次落篙的機會。
2、國寶彩繪大師陳壽彝
『 左圖為陳壽彝大師當時為三川殿繪製立面石雕作品的手稿。右圖為現今三川殿中門右側身堵的石雕作品。在複印機還沒普及的時候,石雕設計稿由擅於彩繪的藝師負責勾勒設計。確定之後由畫師親自在石材上繪製雕刻線稿,再由石雕藝師依照呈現方式及手法,將平面圖以立體方式呈現 』
陳壽彝(1934-2012),本名金鐘,又號比南齋主,為臺南傳統彩繪名師陳玉峰長子,與表兄蔡草如皆為其父的傳人。
自幼耳濡目染,就讀明治國民學校時即嶄露繪畫天分, 14歲(1948)時就隨父親參與嘉義縣金獅寮五爺廟重修的彩畫工作,展現細膩的繪畫技巧。於是便跟父親陳玉峰學習傳統水墨畫,亦接觸現代西洋畫創作技巧。民國四十四年(1955)起開始參加省展,隔年以「獨立山」作品首度入選第10屆省展。民國四十六年(1957)以庶民生活寫實的「攤販」作為繪畫主題,入選全國美展可見其創作實力。
其父陳玉峰(1900-1964),本名陳延祿,玉峰為其字號,人稱祿仔司或祿仔仙。拜泉州畫家呂璧松為師,擅長水墨人物畫,人物造形溫文儒雅,臉部豐碩飽滿,並講究「眼神在仙則祥、在人則文、在鬼則烈」人物肌理細節結構,繪畫過程採先畫好軀體後再添衣飾的方式,展現人物作品細膩的體態。重要作品有臺南陳德聚堂、臺南大天后宮正殿與拜殿壁畫、北港朝天宮水陸法會掛軸。
民國五十三年(1964)陳玉峰因肝疾病逝後,陳壽彝繼承父業,獨立承接寺廟彩畫工程。民國五十五年(1966)承繪臺南總趕宮門神及壁畫彩繪,當時正逢艋舺龍山寺修築期間,應聘請擔任門神對場的彩繪,因門神繪製完成後深受地方仕紳肯定,遂取消門神對場全委託陳壽彝繪製,成為傳世經典作品之一。陳壽彝門神彩繪筆鋒有力,衣飾褶路細節流暢,塑造立體視覺效果,面容寫實,鬍鬚稀疏分明,且眼神銳利生動展現「四顧眼」的精髓。往後十餘年間,行遍全臺南北各地,甚至遠渡澎湖,創作了許多寺廟彩繪作品如:臺北艋舺清水祖師廟門神、北港朝天宮門神及樑枋彩繪, 而西螺福興宮的石雕畫圖稿便是陳壽彝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所設計。
民國六十九年(1980)左右淡出寺廟彩畫界,轉而著重於寫生創作,民國八十三年(1994)獲頒教育部民族藝術彩繪薪傳獎,民國一零一年(2012)獲頒文化部指定人間國寶「傳統建築彩繪重要保存人」。
3、打石師傅蔣文峰(鳳)
『 三川殿左側入口與右側出口的題材,多以龍門進虎門出的龍、虎主題為主。此圖為龍門左側牆上身堵的「降龍羅漢」作品。石雕工藝師以「內枝外葉」的石雕技法,將龍與羅漢間互動微妙微肖的表現出來 』
『 位於三川殿中門左右兩旁身堵的石雕,以「雙龍戲珠」、「牡丹鳳凰」兩個題材表現。當時石雕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加上現代化機具,在內枝外葉的技法上,更容易呈現內外主題景深的細節。從背後還可以看出當時現在機具鑿洞的方式。此圖的主題由陳壽彝藝師繪製題材內容,以及石材雕刻線稿,再由蔣文峰石雕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 』
臺灣廟宇石雕以來自中國福建惠安崇武峰前村的蔣氏石匠一族最具代表性,他們的石雕作品遍布臺灣各地,對臺灣廟宇石雕的影響也最深遠。 其中福興宮戰後重建期間承作石雕的蔣文峰,便是來自福建惠安崇武的石匠世家。其父蔣九(蔣阿九,也叫蔣九仔,生卒年1899-1973),約在大正十三年(1924)來臺,投入桃園八德三元宮石雕工程。昭和六-七年(1931-1932)蔣九隨父親蔣匏承包麥寮拱範宮重建石雕工程,在麥寮拱範宮結識陳應彬的班底林火寅、陳專琳、廖石城等匠師,由他們居中牽線,蔣九在昭和八年(1933)前往頂泰山巖承作前殿石雕,昭和十一年(1936)後定居於雲林土庫,開設「惠安石店」。蔣九長子蔣文峰婚後到西螺開設「西螺惠安石舖」(現址位於西螺鎮延平路386號),目前由長孫蔣國振主持,民國五十八年(1969)北港朝天宮廟埕入口處有新萬仁(綠油精)藥廠所敬獻的石獅一對,即是由蔣九、蔣文峰、蔣國振祖孫三人共同施作,落款「西螺惠安石舖蔣文峰督造」。